人口:1005 面積:9.9068平方公里 奮起湖觀光景點多潛力大石桌茶鄉珠露茶頗受歡迎 中和村是由石桌、奮起湖及永和三個聚落所組成。 地名由來: 石桌原名係石頭桌而來,該石桌約有兩公尺見方,今石桌上還有一足印和三寸金蓮的鞋印,傳說是八仙中的李鐵拐和何仙姑所留;真象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卻留給後人美好的想像空間。奮起湖原名糞箕湖,以其地三面環山,出口面向嘉義形似台語的『糞箕』而得名,含名有謂係日據時日本人所改;永和之地名,台語稱『無老恩仔』係由鄒族的山地話直接音譯而來,意即『大石壁』的意思。 經濟產業: 石桌地區早期以產轎篙仔筍(轎篙仔係昔時用來抬轎的竹竿,有人稱石篙仔,誤也)、桂竹筍和金針為主,近年則以盛產茶業為大宗,其中以珠露茶和正露茶最盛名。奮起湖早期以產佛手瓜、龍鬚菜和台灣杉聞名,今被觀光事業所取代。無老恩仔早年以種竹子為主,現在也改種高山茶。 交通: 阿里山公路通車以前,石桌和無老恩仔之居民對外交通都要走路到奮起湖坐火車,民國七十一年九月阿里山公路通車後,才改由阿里山公路出入。 世家大族: 整個中和村以洪、劉、王三姓為最大的家族,其中洪、劉二姓是百餘年前才由廣東韶安來台開墾。 教育: 日據時代奮起湖有兩所小學,其中一所供日本人的子弟就讀,另一所則是台灣人之子弟就讀,附近地區如瑞里、石桌、水社寮、來吉、太和、石鼓盤、里佳、隙頂、大崩、交力坪等鐵路沿線的台灣人子弟都到奮起湖就讀,據耆老云:中和國小學生人數最多時超過250人以上,與今日只有數十人的情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石桌地區今皆就讀中興國小。 奮起湖今昔: 奮起湖的開墾始於清末,據云係由幼葉林(今之瑞里)的五戶人家先來開墾,而五戶人家之姓戶卻有兩種說法,一說林、翁、陳、簡、葉;另一說為翁、陳、郭及兩戶林姓人家。日據後因修築阿里山森林鐵路、製腦及造林之熱絡而呈現繁盛之象,菜店(即今之酒家)、茶店仔(今之茶室)、私娼館、戲園(今之戲院)皆應運而生,阿里山森林鐵路帶動了奮起湖的繁榮,造就了奮起湖老街。 西元1960-1970年代起(民國五、六十年間)由於伐木業的結束、產業道路的開闢,使奮起湖的發展步入衰退期,到民國七十一年九月阿里山公路通車後更是雪上加霜,整個奮起湖商機銳減,商店關門,人口大量外移,為因應這空前的變局,奮起湖的居民以奮起湖特有的自然景觀及歷史資源,將奮起湖提昇為觀光區,另謀安身立命的生機,因而旅社、餐廳林立,惜至今仍未能恢復以前的盛況。 石桌今昔: 石桌之開墾亦始於清末,早期是完全以務農為生計主體的經濟型態,但所得有限,謀生不易,因此造成山區子弟大量的外流;民國七十年代阿里山公路通車及種茶業的引進,使得石桌的開發加速,在製茶業的帶動下,茶園、製茶廠(所)成了石桌聚落特有的景觀,由於製茶業的利潤較務農為高,因而吸引部份山區子弟的回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石桌檢查哨,石桌因位於漢人和先住民交界之據點,是出入達邦、樂野和特富野必經的孔道,故早期在此設有一檢查哨以管制出入,今已廢。 宗教信仰: 本村的居民以信佛、道的居多,奮起湖的『五王宮』主神為阿里山忠王『吳鳳公』,配祀為觀世音菩薩和中壇元帥;石桌的信仰中心為和平宮,供奉的主神亦為阿里山忠王『吳鳳公』配祀為玄天上帝和觀音佛祖。現因改建而暫時『寄普』於民宅。 鄉賢: 林芳相先生曾任竹崎鄉代表會主席;陳啟祥先生曾任竹崎鄉民代表;劉炳奎先生曾任兩屆鄉民代表;洪柏村先生曾擔任兩屆竹崎鄉農會理事。 特殊成就者: 首推甫獲『神農獎』的林三丕先生。其次是劉茂欽先生一人稱『魚爸爸』對鱒魚的培育、繁殖有獨到的功夫,此外亦以繁殖『台灣犬』聞名。再次為蔡鳳考先生(林芳相先生同母異父兄弟)早年前往台東發展,後將金針移入太麻里,今名噪一時成為觀光景點的『金針花山』,即是蔡鳳考先生所經營。最後不能不提的是,對奮起湖觀光事業發展及地方開發文物搜集、保存,居功厥偉的林金坤先生,其對觀光景點的探、開發、介紹可謂不遺餘力,經其發現而名聞遐邇的景點更是屈指難數,而對地方文物的搜集、保存更是投入大量的心血。 美食: 有名聞遐邇的豆腐、火車餅、莿殼粿、漢餅(俗稱大餅頭仔),最近為促進商機更是推出早期令人懷念的『鐵路餐盒』。此外,值得一遊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博物館,此館係由原來的車庫改裝而成,裡面陳列的各種機具,跟整個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發展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如您是個行家,到此當有不虛此行之感。 觀光景點: 奮起湖之觀光景點計有四方竹、翠竹坡、十八羅漢洞、流星巖明月窟、大凍山日出、七星石及石獅象、樹石盟、靈木古蹟、蝙蝠行宮、洞天福地、石幻谷、雙石獅、觀音尖、英雄壁、天塹奇觀、巨墓碑及最近發現的糕仔崁古道等。 村里旅遊導覽 1.車站老街支線: a.車站老街:於奮起湖車站附近之旅館商店街,提供住宿、餐飲、紀念品販售等服務,本區營造有車站老街蜿蜒狹窄、不規則之街道意象,有如置身於過往一般。 b.蝙蝠行宮:此處蝙蝠較一般巨大許多,秋冬去,春夏來,故名行宮。 c.洞天福地:位行宮之下,洞內陰森為蝙蝠最佳棲息住所,石幻谷的溪水自洞內地上出來,倍增詭異氣氛。 d.石幻洞:整條溪谷巨石嶙峋,是釣魚、捉蝦和烤肉的理想場所。另在谷底有座四條水牆取名為「大財神小瀑布」。 e.黑森林生態區:此據點為一蓊鬱杉木林立之處,因稱之為黑森林。 2.糕仔崁古道支線: a.糕仔崁古道:日據時代傳言有人因偷糕餅而被罰修整古道,此道因此為名,古道周邊盡是台灣柳杉與山豬耳草,到達山頂約需行走30分鐘,使遊客可從容享受森林自然散發之芬多精。 b.悶柴窯遺址:以石塊推砌約5坪之圓形窯,圍牆高一公尺、約留一公尺寬之缺口,可將雜木至此而悶燒20餘天,即為家用木炭。奮起湖之悶柴窯具傳有十多處,目前僅發現此遺址。 c.靈木古蹟:為一充滿神奇故事的神木,今只留靈木引人深思。 d.巨木林道:本區因擁有二十餘棵百年巨木闊葉林而受矚目,包含有殼斗科、牛樟、檜木等珍貴樹種,另於林中某處大聲吶喊,可產生強大之回音效果,亦為遊客提供另一種樂趣。 e.四方竹:本據點為一大片翠綠竹林,看似普遍,然其每一竹段皆為方形,每一竹節皆環繞一圈銀灰色倒勾,竹形十分優美。 f.翠竹坡:此區為一四周充滿茂密竹林之坡地,可供遊客一享受森林浴之樂。 g.日本神社遺址:於巨木林道入口右方約200公尺處內,主奉天造大帝,現今僅剩基座平台、石階與墓塚,四周環繞杉林,於林間可鳥瞰整個奮起湖。 3.大凍山支線: a.大凍山觀日峰:海拔約1976公尺,是中南部觀日出視界最美的山峰,可眺望阿里山、玉山、大小塔山、太和等,其觀日出的時間長達3分20秒,較阿里山只有4秒鐘要長出許多。 b.七星石:由數十個巨大珊瑚石散列而成,石上佈滿海水沖蝕的坑洞,並有細小不一的貝殼遺跡。 c.石獅象:一面酷似獅吼之口形,一面近似象身之岩石。 d.樹石盟:30人合抱的巨石上盤根錯節的長著一棵千年老樹,樹根有如章魚般緊抱住大石。 e.巨墓碑:此碑高五丈,可數十人合抱,卻無碑名,狀似一座帝陵、巧奪天工。 f.流星巖、明月窟:經十八羅漢洞過一片石蒿竹便可至霹靂山流星巖,整座石頭山如天神般拔地而起,崖底不壓著地面,斜斜的成一個角度,如流星般一瀉而下,而明月窟則緊接其後,其玉石般的乳白,潔淨的水紋十分特別。 g.靈岩十八洞(十八羅漢洞):位於霹靂山(雙子山之一)山腹間,整座山皆由岩塊造成,其形成原因乃因新生代之造山運動,此峰四分五裂呈現十餘處迂迴奇妙的地穴。 公共設施:奮起湖地區目前設有變電所,在電力、電信方面的提供無虞,用水則以自取山泉水為大宗,在垃圾處理方面則以鄉內垃圾車清運為主,而目前區內無任何污水處理設施。 村里概況 總人口數:1079人 土地面積: 9.9068平方公里 戶數:336戶 鄰數:21鄰 歷史沿革:奮起湖在清朝時期就因為盛產樟木,吸引大批伐木工人和商人到此開墾而繁榮;日據時代更因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在此設站而成為鐵路沿線最繁榮的山產市集與伐木重鎮。但在森林之經營重心漸漸由伐木轉為森林保育及森林遊樂方面,原先因伐木而興起之奮起湖等據點,也漸漸轉變成以觀光為主的地區。